自來水博物館
自來水博物館
請問有人知道自來水博物館的歷史嘛...他的內部空間使用材料...還有他古蹟再利用前後的不同...謝謝......
一、自來水博物館歷史︰(1)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
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
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
開鑿深井供水
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
日人據臺之初
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
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2)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
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
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3)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
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
進行淨水處理
再將處理過之清水
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
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
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4)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
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
淨水場開始供水
出水量20
000噸
用水人口十二萬人
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
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5)1951年(民國四十年)︰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
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
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
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
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
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
000噸
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
(6)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
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
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
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
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
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
000噸。
http://waterpark.twd.gov.tw/museum/museum.htm 內有唧筒室等相關設備照片二、古蹟再利用前後的差異(1)建造年代: 1908年(民國前三年)創建
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
(2)列為古蹟時間︰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
(3)整修時間: 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
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
結構堪慮應予整修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
恢復唧筒室之原貌
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
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
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並且在91年8月底新增自來水博物館範圍。
(4)前後差異︰列為古蹟前為供應民眾用水的自來水場
列為古蹟後僅為介紹自來水廠歷史與各設備參觀使用。
三、自來水博物館簡介︰(1)地點: 位於台北市永福橋旁
公館的思源路上
為台灣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
自來水博物館晚間亦開放到
讓喜歡夜間攝影的朋友
美麗的燈光
正式取景的最佳時機。
(2)面積: 博物館整體腹地達約7、8000坪。
(3)建築風格︰自來水博物館外型仿自古希臘神殿
建築品味特殊。
由歐洲工程技師引進的新古典主義形式建築
融合古希臘、羅馬及巴洛克等建築風格
自來水博物館建築的正立面
有一長串半圓弧形的列柱
內部屋架為鋼骨構造
窗格以鐵件鑄造
後方整排外開式的綠色木窗櫺
坐在充滿歷史痕跡的洗石階梯上
斑駁又帶點裂痕的列柱將景深拉得深又廣。
自來水博物館建築的正立面擁有勳章飾的山牆
與花草牆飾等
歐洲風味濃厚。
(4) 博物館設備︰自來水博物館館藏設備有抽水機組設備、液體啟動器、清水抽水機配電盤、抽氣泵浦、水位指示器、水池水位計、抽水機組設備、原水抽水機配電盤、配電變壓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