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來宗
請問寶鏡三昧和洞宗三滲漏何解?何用?
檢視圖片請問寶鏡三昧和洞宗三滲漏何解?何用?詳情?具體方法?法要?明解?成功例子?謝幫忙啊!=^_^=請參考:三山來禪師五家宗旨纂要卷中寶鏡三昧[0271c09]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宜善守護。
銀盌盛雪。
明月藏鷺。
類之弗齊。
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
來機亦赴。
動成窠臼。
差落顧佇。
背觸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屬染汙。
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
為物作則。
用拔諸苦。
雖非有為。
不是無語。
如臨寶鏡。
形影相覩。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嬰兒。
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無句。
終不得物。
語未正故。
重離六爻。
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
變盡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剛杵。
正中妙叶。
敲唱雙舉。
通宗通途。
挾帶挾路。
錯然則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屬迷悟。
因緣時節。
寂然昭著。
細入無間。
大絕方所。
毫忽之差。
不應律呂。
今有頓漸。
爰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規矩。
宗通趣極。
真常流注。
外寂中搖。
繫駒伏鼠。
先聖悲之。
為法檀度。
隨其顛倒。
以緇為素。
顛倒想滅。
肯心自許。
要合古轍。
請觀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
如馬之馵。
以有下劣。
寶几珍御。
以有矜異。
狸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鋒相值。
巧力何預。
木人方歌。
石女起舞。
非情識到。
寧容思慮。
臣奉於君。
子順於父。
不順非孝。
不奉非輔。
潛行密用。
如愚若魯。
但能相續。
名主中主。
三山來云。
看者寶鏡三昧。
曹洞之宗包括無餘。
但恐以此沿流把作相傳口訣。
便非洞上宗旨。
古人密授心印。
如是精細。
今之一機一橛而抹殺宗旨者。
獨何與覽之。
可為浩歎。
檢視圖片[0271d21] 洞山謂曹山曰。
吾在雲巗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
事窮的要。
今以授汝。
汝善護持。
毋令斷絕。
遇真法器。
方可傳授。
直須秘密。
不可影露。
恐屬流布。
喪滅吾宗。
末法時代。
人多乾慧。
若要辨驗向上人之真偽。
有三種滲漏。
當機直須具眼。
洞宗三滲漏(滲不停水。
漏不盛物。
故名滲漏)[0272a03] 一.見滲漏 機不離位。
墮在毒海 謂見處滯在所知。
設有妙悟。
亦須吐却。
若不轉位。
即坐在一色。
所言者。
直是語中未能盡善。
知他見有所滯也。
[0272a06] 如何是見滲漏。
[0272a07] 三山來云。
直具一隻眼。
又云。
放下著。
[0272a07] 頌曰。
山重重復水重重。
萬水千山一目中。
若道水山常在目。
行人依舊路濛濛。
檢視圖片
請問寶鏡三昧和洞宗三滲漏何解?何用?末學隨緣隨喜回覆~寶鏡三昧和洞宗三滲漏都是禪門曹洞宗祖師洞山良介所提出的。
洞山也是石頭希遷門下的大禪師.對於無心合道的牛頭宗思想也有所入。
教學溫合.義理透徹.道家思想也明析。
不像臨濟宗義玄禪師呵佛罵祖.打棒喝.只論見性不著文字教學。
以下就分別說明其解用~先明寶鏡三昧:聖嚴法師是禪門大善知識.他生前曾經對此.作過專題發表.末學依其意.摘錄.去繁就簡.簡單說明之。
寶鏡三昧歌是禪佛教曹洞宗祖師洞山良价的著作.曹洞宗是頓悟的宗派.卻非常強調哲理。
寶鏡三昧歌這個篇名值得特別注意。
為什麼洞山禪師會談到寶鏡呢?佛教常以鏡子為象徵
經典中提到一面古鏡.年代極為久遠.以致完全被塵土覆蓋.此鏡非常古老.以致人們已經忘記自己擁有這樣的寶鏡。
有一則公案談到一對師徒行腳穿越一座山時.看到一群猴子.師父就說這些動物真可憐.因為牠們雖然身懷古鏡.卻在迷惑與無明中打轉。
寶鏡是一種象徵.代表諸法的根本.一切眾生的根源.諸佛的本質。
其他還有許多名詞、術語.也都用以指稱這同樣的東西。
我會因應不同的時機.稱之為自性.清淨性或本性。
它在華嚴經中稱為一真法界.在法華經中稱為真如一實涅槃經中名為大般涅槃.祕密藏或佛性.楞嚴經稱作如來藏.而唯識宗稱之為阿賴耶識或大圓鏡智」。
然而.最終要記住的是.這些都只是名相而已。
洞山禪師卻將這首詩歌題為寶鏡三昧歌。
在此詩題中.「三昧」就像「寶鏡」一樣.背後含有特別的意義。
三昧是指寶鏡的力量.只有當一個人達到最深層的三昧時.這種力量才會顯現。
到了這個階段
所有執著皆已脫落。
這種力量表現在兩方面.它一方面袪除煩惱以自利.另一方面幫助別人發覺自己的寶鏡以利他。
這就是寶鏡三昧.也就是寶鏡的力量。
再簡明洞山禪師所倡三滲漏:洞山良价禪師首倡三種滲漏.一方面可檢查自己的滲漏.也可檢驗別人的滲漏.洞山說: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驗真偽.有三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
第一:迷於佛理知見.喜歡引經據典.著於法語法源.須句句有出處.文出於那部經那部論.於此滔滔而論.迷於知見.完全違背了宗門的旨趣。
宗門不著經典.無此毛病.如果學佛.著於經典而不知返心見性.則易墮在義理毒海。
須具隻眼.才能夠轉位。
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
第二:只因執著己見.因而排斥異己.對錯分明.落入情執偏見.以己意為是.強烈的評擊別人的言論缺失.異己為非。
這是學佛人的大缺失.要能離卻二邊情執.始能不滯情境.才不會於知見偏於枯竭。
三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
第三:執法理論.少於實修.此為佛學大通家.論理不修定.屬於慧多定少.流於狂慧無明.喜參究佛理玄妙而失本性之趣。
由洞山提出這三種滲漏.可以檢驗自己在學佛修行上的缺失。
以上供佛友您參考~阿彌陀佛~無患子合十2011.3.9
大道有三千
與時俱進行
不論元末明初
廣盛道居
今清末明初
白話文學啟迪
輪轉變牽。
~~~~~~~~~~~~~~~~~~~~~~~~~~~~~~~~~~~~~~~大命運轉途奈何?今之一機一橛而抹殺宗旨者。
獨何與覽之。
可為浩歎。
~~~~~~~~~~~~~~~~~~~~~~~~~~~吾等相遷承先繼命
不執願
抗天命。
順之道~~無相運轉相隨~~逆之道~器世相應顛倒正。
同等同齊
不可落偏。
******{{{{{{{€€€€€€ 參漏:欲漏.即欲界所繫根本煩惱三十六隨眠中.除伍部之無明外.其餘參十壹種.另加十纏.稱為欲漏.有漏.色界無色界所繫根本煩惱各參十壹隨眠中.各除伍部之無明.其餘貳十六種.貳界合為伍十貳種.入阿毘達磨論卷上則加上惛沉.掉舉.而成伍十肆種.無明漏.參界伍部之無明.三界之癡煩惱.大毘婆沙論卷肆十柒載.譬喻論師以無明.有愛各為前際緣起.後際緣起之根本.卷肆十捌.分分別論者.復家見漏0€十種修參眛法:大集賢護經卷伍現前三眛十法品載:{壹}摧折我慢.修行者應先摧滅我見與憍慢之心.於參寶與壹切眾生皆起恭敬.{貳}知恩念報.修行者應知所受天地.父子等種種恩德.無時或忘.以報其恩.{參}心無嫉妒.修行者心無偏倚於他人不生嫉惡妒嫉之心.{肆}斷除疑惑.應以諸佛正知正見斷除疑惑.{伍}深信不壞.須發深信之心於正法堅固守持.{陸}精勤無倦.修行者應精進勤敏而無倦怠.{柒}常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捌}少欲知足.應離塵寡欲常自知足.{玖}樂無生法忍.於不生不滅之法起希樂心安忍不退.{十}常念三眛.修行者應事彼能證參眛法者.即作佛想.念念於此三眛.修習而不退.€諸佛寶鏡參眛:佛性禪定之壹.光明照曜諸佛自身壹切眾生.顯現自身佛性佛德外相寶體.內揚法界體性智.內證大圓鏡智.照破眾生無明惑海蘊纏塵垢惡業.利益壹切眾生修學佛性菩提般若.€參修此參網址增益福智祥明慈諦:*******aabcde http://jacso.hk/aabcde66666tw http://blog.yam.com/aabcde666tw 恭祝:眾生佛性.伍分法身.光明輪.成所作智.佛國成住. 曩謨 法身佛乘十地明彌聖禪遍照祥悟寶覺妙觀勝顯密輪慈耀護喜攝渡願首導御眾生*{言皇}*{示皇}*{善皇}*{密皇}*{戒皇}*{正皇}*{光皇}*艎韹鍠佛尊€€€€€€}}}}}}}}}*******0檢視圖片檢視圖片檢視圖片
題主問的問題
請參見您所附上原文-----洞山謂曹山曰。
吾在雲巗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
事窮的要。
今以授汝。
汝善護持。
毋令斷絕。
遇真法器。
方可傳授。
直須秘密。
不可影露。
恐屬流布。
喪滅吾宗。
末法時代。
人多乾慧。
若要辨驗向上人之真偽。
---由上文可知寶鏡三昧是授給真法器之人
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