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如來宗

淨土宗

淨土宗不著法師澳門佛教 20˙21期淨土宗淨土宗之歷史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從佛教發展史上來說

具有宗教精神

又能表現宗教情懷和理想者

可謂惟有淨土宗。

為中國歷來最普遍和最多人信仰之佛教派系

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

其影響之深

可見一斑。

  淨土思想雖然屬於佛教的念佛實踐法門

不以理論為主

但淨土是有經可依

有論可尋

有經論即有教義

故雖屬實踐法門

卻有其思想的來源

或所謂立教稱宗的根據。

淨土思想的淵源

可追溯源於佛陀時

釋迦牟尼佛於耆闍崛山說法時

在《法華經.化城喻品》中稱:“第九王子

成就阿彌陀佛。

”、“......西方二佛

一名阿彌陀

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法華經.藥王菩薩品》說:“若有女人聞是經典

如說修行

於此命終

即往生安樂世界阿彌陀佛

大菩薩眾圍繞處。

”說出往生淨土之事實。

其次佛陀在王舍城祇園說法以後益加顯著

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告善財童子說:“我臨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而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非常明確地顯現出往生淨土的思想。

淨土思想的形成及念佛往生的理論

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各種經典中

都有論及

其數量浩瀚

則不勝枚舉。

  淨土教義之東傳

始自後漢靈帝光和二年〈即元一七九年〉

支留迦讖譯出《般舟三昧經》開始

西晉時期竺法護、支謙等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康僧鎧之《佛說無量壽經》

彊良耶舍譯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後有姚秦.鳩摩羅什譯出《阿彌陀經》等淨土的經典

相繼而來

僧俗漸生信仰

其中以東晉.慧遠大師

在廬山結白蓮社

創立蓮宗

與陶淵明等大德居士

精修念佛三昧

是為淨土宗在中國作有系統性發展

所以被認為中國弘揚淨土的創始者。

其後曇鸞、道綽、善導、慧日、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元照、蓮池、德清、藕益等大師

各朝代皆諸師輩出

各有章疏或著述

闡揚淨土教義。

  因此淨土的信仰

在唐代開始被受推崇

晚明後

弘揚淨土者

可說特盛。

淨土義理由印度傳來中國

教化甚盛

天下歸宗。

淨土思想在中國流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盛行不衰

而且深入民間

形成了中國突出的宗派。

近代則以印光大師為淨土宗的一代宗師

提倡致力

勸人持名念佛

稱述淨土易行道。

淨土宗之經典  特別是所謂淨土三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

其方法觀行

教人發願往生。

世尊入滅後

在印度倡導淨土者有馬鳴、龍樹和世親

世親菩薩更依《無量壽經》造《往生論》

名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揭示五念門修法

願令眾生畢竟得生淨土

是為淨土所依據之重要論著。

現就三部經之翻譯年代以及地點不同

略說三經之內容如下: 《觀無量壽經》  全一卷。

劉宋.元嘉元年(公元二二四年)開始翻譯

直到公元四四二年完成。

彊良耶舍譯。

又稱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佛觀經、無量壽觀經、十六觀經。

略稱觀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淨土正依三部經之一。

內容敘述佛陀時代

由王舍城王宮為背景

世尊特為皇后韋提希夫人開示淨土的往生法門。

當時太子阿闍世受其惡友提婆達多的煽動

發生政變

奪取王位。

頻婆娑羅王被幽禁在七重牢獄中

不與飲食

任何人不准探望

只許夫人可以接近。

夫人憂傷不已

唯有每天洗淨自己身體

將一些酥蜜、穀粉等類塗在身上

或在裝飾品中藏些葡萄汁之類

令國王充饑。

阿闍世太子本以為父王不久將會餓死

豈知母后破壞自己弒父奪位之計呢?故當他聞悉後

擬弒害母后

宮中家臣月光和侍醫耆婆的進諫

終以幽禁作罷。

韋提希夫人悲嘆萬分

感業障深重

立即向佛陀的所在地

耆闍崛山遙拜

請佛慈悲救拔。

佛陀有感

隨帶阿難和目犍蓮現神通力到宮內牢中

為夫人開示現西方極樂淨土

並說修三福、十六觀法和九品往生之法。

  ▲三福者:   指往生極樂淨土者所修之三種淨業;此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之淨業正因。

即: (一)世福

又作世善。

為世俗本來存在之孝悌忠信等善法

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

(二)戒福

又作戒善。

為佛出世所定之戒法

包括人、天、聲聞、菩薩所受持之三歸、五戒乃至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等。

其中

或具受或不具受;或具持或不具持

但皆迴向

必能往生。

(三)行福

又作行善。

為凡夫起大乘心

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

即發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開智慧、厭苦欣涅槃)、勸進行者(勸人捨惡

向涅槃道)、發願往生淨土等。

  ▲十六觀:   即十六種觀法

又作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十六觀門。

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淨土

得以往生西方

總其觀行有十六種。

即: (一)日想觀

又作日觀、日想。

正坐西向

諦觀於日

令心堅住

專想不移。

見日欲沒

狀如懸鼓

既見日已

開目閉目皆令明了。

(二)水想觀

又作水觀、水想。

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

再起冰想

見冰映徹

作琉璃想。

(三)地想觀

又作地觀、琉璃地觀、地想。

觀想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

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

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

(四)寶樹觀

又作樹觀、樹想。

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

七寶花葉無不具足

一一花葉作異寶色

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

(五)寶池觀

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觀。

觀想極樂有八功德水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

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

又有百寶色之鳥

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六)寶樓觀

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

故又作總觀。

亦作總觀想、總想觀。

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

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

又有樂器

懸處虛空

不鼓自鳴。

(七)華座觀

又作華座想。

觀佛及二菩薩所坐之華座。

(八)像觀

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

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

又觀音、勢至二菩薩像侍於其左右

各放金光。

(九)真身觀

又作佛觀、佛身觀、觀一切色身想。

觀想無量壽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見一切諸佛。

(十)觀音觀

又作觀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

觀想彌陀脅士中之觀世音菩薩。

(十一)勢至觀

又作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

觀想另一脅士大勢至菩薩。

(十二)普觀

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

觀自生於極樂

於蓮花中結跏趺坐。

蓮花開時

有五百色光來照身

乃至佛菩薩滿虛空。

(十三)雜想觀

又作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

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

或現大身滿虛空。

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

(十四)上輩觀

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

往生淨土者依其因

而有上、中、下三輩

三輩復分上、中、下三品

總為九品。

上輩觀即觀上輩徒眾自發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聖眾迎接

及往生後得種種勝益之相。

(十五)中輩觀

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

即觀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父母之行等

及感得聖眾迎接而往生等相。

(十六)下輩觀

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

即觀下輩徒眾雖造作惡業

然臨終遇善知識

而知稱念彌陀名號

因之得以往生

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九品往生:   修習淨土法門

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

依此三根分為九品。

即: (一)上品上生

先發三心

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次修三業

即「慈心不殺

具諸戒律」、「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

此修行者精進勇猛

臨命終時

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

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二)上品中生

亦發三心

然於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修行

唯能解了第一義諦

深信因果。

此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等無量大眾

持紫金臺

授手迎接。

(三)上品下生

亦發三心

然於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解義

唯信因果。

此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及諸眷屬持金蓮華

化作五百化佛授手來迎。

(四)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

持八戒齋

修行諸戒

不造五逆

無眾過惡。

此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

放金色光

至其人所;其人見已

心大歡喜

見己身坐蓮花臺。

(五)中品中生

一日一夜持八戒齋

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

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

威儀無缺。

此人臨命終時

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

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六)中品下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

行世仁義。

此人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至心信樂即得往生。

(七)下品上生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

雖誹謗方等經典

多造惡法

無有慚愧。

此人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題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復教令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除卻五十億劫生死重罪。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迎。

(八)下品中生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偷僧祇物

盜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

無有慚愧

以諸惡法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

臨命終時

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為讚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地獄猛火化為涼風

吹諸天華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九)下品下生

或有眾生作五逆十惡

具諸不善。

此人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即見金蓮花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又據下品下生之文(大一二‧三四六上):“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即指十聲稱佛

遂以散心稱名為一切善、惡

凡夫得往生之正定業;日僧源空即依其所說

創立日本淨土宗。

  有關此經之翻譯

諸經錄、僧傳說法不一。

於出三藏記集卷四謂

此經之譯者不詳。

梁.高僧傳卷三

以此經於劉宋時由彊良耶舍譯出

僧含筆受;法經錄以下之諸經錄皆沿用其說。

又歷代三寶紀卷四、卷七

於彊良耶舍之譯本外

另列舉東漢、東晉兩種譯者不詳之譯本。

  注釋本經之著作頗多

重要者有《觀無量壽經義疏》二卷(慧遠)、《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智顗)、《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吉藏)、《觀無量壽經疏》四卷(善導)、《觀無量壽佛經圖頌一卷(傳燈)、《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彭際清)、《觀無量壽經扶新論》一卷(戒度)等

其中以唐代善導之《觀無量壽經疏》四卷

流通較廣。

《佛說阿彌陀經》  全一卷。

後秦.弘始四年(公元四零二年)由鳩摩羅什譯出。

又稱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諸佛所護念經、小無量壽經、小經等。

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淨土三部經之一。

原典約編篡於北印度阿彌陀佛信仰盛行

大無量壽經原型成立後

即在一世紀左右。

漢譯本於姚秦.弘始四年(402)由鳩摩羅什譯出。

譯出後異譯有二本

一為劉宋.孝武帝孝建(454~456)初年求那跋陀羅所譯之小無量壽經一卷

早已散軼

現僅存咒文與利益文;二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玄奘所譯之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亦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鳩摩羅什之譯本

譯文簡潔流麗

故誦讀者最多。

  內容敘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之清淨莊嚴

極樂世界的眾生

皆由蓮花化生

清淨自在

思衣得衣

思食得食

沒有一切身心憂苦

唯有無量的清淨喜樂;始終以阿彌陀佛的禮讚

及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處處皆有由七寶作成的妙寶池

池底全是金沙舖地

池中常年儲滿了八功德水

福德殊勝而常飲用此功德水

清涼沁心

長養善根

消除煩惱......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

皆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所成就的功德。

“若有眾生聞知極樂世界

有如是無量的功德莊嚴

就應當發願

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文中開示念佛法門

只要專心思惟

如實修行

持念佛號

若是持念一天

乃至七天

而持念不斷

繫念佛號達至一心不亂

當此行者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及大阿羅漢

顯現在行者面前

慈悲加佑

令行者心不迷亂顛倒

於命終時便隨佛菩薩眾

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中。

真誠讚歎眾生之往生淨土、有如此殊勝廣大的利益

所以才宣說這個既簡捷又美好

能令眾生離苦得樂的大事因緣......六方諸佛之印證共同普勸大眾:“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迦牟尼佛亦勸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

及諸佛所說。

”使聽聞者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國土

信仰西方淨土明確而平易

勸大眾發出信心

求生淨土。

  《阿彌陀經》在淨土三經中

最簡單扼要

易行難信

但未有敘說故事因緣

是釋迦牟尼佛不請自說

金口親宣

因此《阿彌陀經》又名《無問自說經》。

  本經之注疏甚多

較重要者有智顗之《阿彌陀經義記》一卷、善導之《阿彌陀經法事讚》二卷、慧淨之《阿彌陀經疏》一卷、窺基之《阿彌陀經疏》一卷及《阿彌陀經通讚疏》三卷、元曉之《阿彌陀經疏》一卷等。

  近代因牛津大學刊行梵本

日本遂掀起研究之熱潮

如藤波一如著有和、英、支、鮮四國語譯梵文阿彌陀經、荻原雲來著有梵藏和英合璧淨土三部經。

《無量壽經》  共二卷

曹魏.嘉平四年(公元二五二年)康僧鎧譯。

又稱兩卷《無量壽經》、《大無量壽經》、《大經》。

為淨土教三部根本要典之一。

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本經敘述了阿彌陀佛之本願

因此意義最重。

本願的來由是說:於世自在王佛時

有一國王出家為僧

號法藏。

法藏比丘為了救度眾生

發願修行

並參照諸佛之國土

建設了最理想之極樂世界

他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力

如果其中一個未能兌現者

絕不成佛。

據說這願酬償至今已有十劫。

誓願度化一切眾生至極樂世界

法藏比丘後為“無量壽命”與“無量光輝”的阿彌陀佛

國土在西方

名為“安樂”

或稱“極樂”;經中並敘及淨土之莊嚴

所有樹木、水池、建造物皆由七寶作成

一切自然而有香氣四溢

音聲樂曲皆微妙和諧

又勸發諸天眾生精進修行

以求往生彼佛國土。

▲四十八願(一)設我得佛

國中無有三惡道之重苦。

(二)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於壽終後得往生他方

而不復沒入三塗惡道。

(三)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身皆金色。

(四)設我得佛

國中人民之形色均為一類

而無有人天、美醜等差別。

(五)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悉得宿命通

了知過去因緣。

(六)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悉得天眼通

能見十方無量之佛國而無有障礙。

(七)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悉得天耳通

能聞十方諸佛之法音而受持。

(八)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悉得他心通

能遍知眾生心念。

(九)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悉得神足通

於一念頃即可至十方佛國。

(十)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皆不起貪愛其身之想念。

(十一)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悉住於正定聚

以至滅度。

(十二)設我得佛

即願佛身之光明無量

普照十方佛國而無有障礙。

(十三)設我得佛

即願佛之壽命無量

而利益眾生亦無盡。

(十四)設我得佛

國中之聲聞無量無數。

(十五)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其壽命除由本身願力外

皆無限量。

(十六)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不聞一切不善之名。

(十七)設我得佛

即願十方諸佛稱揚彌陀之名號。

(十八)設我得佛

即願十方眾生

若至心信樂欲生佛國

乃至發往生之十念

則悉得往生。

此願為四十八願中之最重要者

故有願王、王本願之稱。

(十九)設我得佛

即願十方眾生

發菩提心

修諸功德

至心發願欲生佛國

則臨終時

佛與聖眾必現前接引之。

(二十)設我得佛

即願十方眾生

聞佛名號

繫念佛國

將諸功德至心迴向

欲生佛國

則果願必遂。

(二十一)設我得佛

國中之天人

悉具足三十二相。

(二十二)設我得佛

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

來生佛國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外

餘皆必至一生補處。

(二十三)設我得佛

國中諸菩薩悉承佛力

得於一食頃即遍至十方佛國

供養諸佛。

(二十四)設我得佛

國中之菩薩於供養諸佛時

所欲求之一切供養具(物)

皆如意現前。

(二十五)設我得佛

國中之菩薩

皆順入佛智而說一切智。

(二十六)設我得佛

國中之菩薩

皆得金剛那羅延身。

(二十七)設我得佛

國中之一切人天、萬物

皆嚴淨微妙

形色特殊

即使得天眼者亦不能辨其名數。

(二十八)設我得佛

國中之菩薩

乃至少功德者等

皆能知見道場樹之無量光色及高廣。

(二十九)設我得佛

國中之菩薩

皆受持諷誦經法

而得辯才智慧。

(三十) 設我得佛

國中之菩薩

智慧辯才無可限量。

(三十一)設我得佛

國中之土清淨如鏡

照見十方諸佛世界。

(三十二)設我得佛

國中之萬物

皆由無量雜寶及百千種妙香合成

而聞其香者皆修佛行。

(三十三)設我得佛

即願佛之光明

照觸十方世界眾生

令得身心柔軟。

(三十四)設我得佛

即願十方世界之眾生

聞佛名字

則證得無生法忍及諸深總持。

(三十五)設我得佛

即願十方世界之女人

聞佛名字

發菩提心

則命終後不復受女身。

(三十六)設我得佛

即願十方世界諸菩薩

聞佛名字

則壽終後常修梵行以成佛道。

(三十七)設我得佛

即願十方世界諸菩薩

聞佛名字

則歡喜信樂修菩薩行

諸天世人亦皆致敬。

(三十八)設我得佛

衣服隨念願

又作人天受樂願、衣服自然願、應法妙服願。

設我得佛中之人天

欲得衣服則隨念而至。

(三十九)設我得佛

國中之人天

所受之快樂如漏盡比丘。

(四十) 設我得佛

國中之菩薩

隨意得於寶樹中照見十方無量嚴淨之佛土。

(四十一)設我得佛

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

聞佛名字

則諸根具足而無有缺陋。

(四十二)設我得佛

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

聞佛名字

則得住於清淨解脫三昧

於一念頃

可供養無量諸佛而不失其定。

(四十三)設我得佛

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

聞佛名字

則壽終後得生尊貴之家。

(四十四)設我得佛

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

聞佛名字

則歡喜修菩薩行

具足諸德本。

(四十五)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

聞佛名字

則得住於普等三昧

常見一切諸佛

直至成佛。

(四十六)設我得佛

國中之菩薩

各隨志願而聞法自在。

(四十七)設我得佛

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

聞佛名字

則得至不退轉。

(四十八)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

聞我名字

則得三法忍

於諸法不退轉。

  關於四十八願之類別

慧遠於《無量壽經義疏》卷上

將之分為三類

即:第十二、十三、十七之三願為攝法身願

第三十一、三十二之二願為攝淨土願

其餘之四十三願為攝眾生願。

  本經之漢譯本極多

古來即有「五存七缺」等十二種譯本之說

即:(一)《無量壽經》

二卷

東漢.安世高譯

今已不存。

(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卷

東漢.支婁迦讖譯。

(三)《阿隬陀經》

二卷

三國吳之支謙譯。

(四)即康僧鎧譯之《阿隬陀經》。

(五)《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二卷

曹魏.帛延譯

今已不存。

(六)《無量壽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今已不存。

(七)《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

一卷

東晉.竺法力譯

今已不存。

(八)《新無量壽經》

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今已不存。

(九)《新無量壽經》

二卷

劉宋.寶雲譯

今已不存。

(十)《新無量壽經》

二卷

劉宋.曇摩蜜多譯

今已不存。

(十一)《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二卷

唐代菩提流志譯。

(十二)《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三卷

北宋.法賢譯。

  然近代學者

如日本.常盤大定、望月信亨、中村元等人

根據歷代經錄之記載、敦煌本之新資料、梵文原本之對照研究

乃至教理史之發展觀點

而對古來十二譯之說提出質疑之看法

謂本經前後僅有五種之譯本而已

即上記十二譯本中之第三、第五、第十一、第十二譯

另加上西晉.竺法護譯之無量壽經二卷

其餘多為重複訛偽之記錄。

此外

日本.野上俊靜更進一步主張本經係竺法護譯於西晉.永嘉二年(308)之譯本

而非康僧鎧所譯。

  本經既為淨土教之根本聖典

古來有關之注疏贊述自然不勝枚舉

較重要者

有印度.世親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此即著名之世親《淨土論)、北魏.曇鸞之《往生論註》二卷、隋代慧遠之《無量壽經義疏》二卷、隋代吉藏之《無量壽經義疏》一卷、唐代圓測之《無量壽經疏》三卷、新羅.元曉之《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義寂之《無量壽經述義記》二卷、唐代玄一之《無量壽經記》三卷、唐代寂證之《無量壽經述義》三卷、新羅.璟興之《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三卷、清代彭際清之《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等。

凡二卷。

又稱《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大阿彌陀經》。

吳(222~280)支謙譯。

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本經為無量壽經之異譯

且為無量壽經諸譯中成立最早之一部。

  壽經

二卷

劉宋寶雲譯

今已不存。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曇摩蜜多譯

今已不存。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唐代菩提流志譯。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

北宋法賢譯。

釋淨土之名  淨土:指以菩提修成之清淨處所

為佛所居之所。

全稱清淨土、清淨國土、清淨佛剎。

又作淨剎、淨國、淨世界、淨妙土、妙土、佛剎、佛國。

對此而言

眾生所居住之地方

有煩惱污穢

故稱穢土、穢國。

淨土

係專於大乘經中所宣說

以灰身滅智無餘涅槃為理想之小乘教無此說。

即大乘佛教認為涅槃有積極之作用

而得涅槃之諸佛

各在其淨土教化眾生

故凡有佛所住之處即為淨土。

《阿【門人人人】佛國經》卷上、《放光般若經》卷十九、《無量壽經》卷上等

均以淨土乃諸佛於因位行菩薩道

起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誓願

為無量永劫積功累德以建立之莊嚴清淨世界。

《維摩經》卷上佛國品謂心淨土淨

娑婆即常寂光淨土

若眾生心不淨

此土即穢惡不淨;佛所見清淨

即成無量功德莊嚴。

《法華經》之靈山淨土、《華嚴經》之蓮華藏世界、大乘密嚴經之密嚴淨土等

即以心淨土淨說為本。

  又《無量壽經》載

娑婆世界以外另有淨土

亦有於未來當其成佛時所成就之淨土;二者均是菩薩依本願

經修行而成佛時所完成之國土

為眾生願生之處。

至於他方之淨土

則有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宗  此文所說之淨土為西方阿彌陀佛之極樂世界

又作妙樂、安樂、安養、樂邦

為淨土宗所特別重視之西方淨土。

此淨土乃指由菩薩所修之因行而感果報之報土

指位於西方

經過十萬億土

於彼方實有之淨土。

行者以願力求生以阿彌陀佛為中心之西方極樂淨土為宗旨

故名為淨土宗。

蓮宗  以東晉.慧遠大師

在廬山結白蓮社為名

創立蓮宗;又名廬山宗

因其與當時僧俗百餘人共居於廬山

結東林蓮社

共修念佛法門

發願往生。

其含義是往生西方者皆是蓮花所化生故

是名為蓮宗

而極樂世界

又名蓮邦。

因此淨土宗又有稱蓮宗。

淨土宗認為淨土係於西方實在之報土

生於此淨土眾生能受諸樂

《往生要集》卷上舉有十樂: (一)聖眾來迎樂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菩薩來迎

引導至淨土。

(二)蓮華初開樂

託生蓮華

往生淨土

故於蓮華初開之際

可見淨土之莊嚴。

(三)身相神通樂

可得三十二相之身與天眼等五種神通。

(四)五妙境界樂

可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勝妙。

(五)快樂無退樂

受樂無窮。

(六)引接結緣樂

從前結緣之恩人親至淨土迎接。

(七)聖眾俱會樂

眾多菩薩俱會於一處之樂。

(八)見佛聞法樂

得見佛、聞法。

(九)隨心供佛樂

隨心供養十方諸佛。

(十)增進佛道樂

修行精進

終得佛果。

淨土八法:  指得生淨土之八法。

《維摩經.香積品》即維摩居士應答眾香國菩薩之請問

謂於此土成就八法而得生淨土。

八法即: (一) 饒益眾生不望回報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二) 以平等心待一切眾生

謙下無礙。

(三)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

(四) 於所未聞之經文聞之不疑。

(五) 與聲聞不相違背。

(六) 不嫉他供

不高己利

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七) 常省己過

不訟他短。

(八) 恆以一心求諸功德。

▲往生三要──信、願、行   即信仰、發願、修行。

淨土宗於此三者最重視

稱為淨土三資糧。

  資糧者

譬如遠行

一要資財

二要糧食

若缺此二事

則絕難到達。

而於此三資糧中

復有連帶關係

先由信生願

由願生行;信若不具

則願、行皆不成立。

  淨土法門

由信生願

由願導行

在進修之次第中

頭一步是信

後一步是行淨土法門中要“發願”。

只要能信

便容易了

所以稱為“易行難信之法”。

  信:“佛法如大海

以信為能入”。

因此佛法以“信”為入門的首要條件

尤其是修行淨土法門之行者

心中一定要充滿信念

信有西方極樂世界

信阿彌陀佛依正功德

信彌陀之慈悲本願。

若是信心真切

只就“淨土”二字

已經可產生不可遏抑的求生願;所以願不切

還是信不真。

難信!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說:“為一切世間說是難信之法

是為甚難。

”佛陀再三說是“難信之法”

這是何等苦心!

我們深深領味

真是涕淚縱橫!

佛恩難報!

淨土法門的修持

全在“信”這一點

通過“信”的一關

如風帆順水

迅速往前。

有信自有願

有願自有行

都是自然之事。

  這一特別法門

如來無問自說

勝異方便

順眾生避苦趨樂之心

更無須另起爐灶

別費氣力;這的確是世尊徹底慈悲

為我們末法眾生開此一條易行道路;我們要深信佛語

便能依之前進直達寶所。

真發求生淨土的信心

自然捨穢趨淨

那貪瞋痴慢疑種種惡業

自然遠離;若仍舊起貪瞋痴慢疑等心

則是信心不堅的現象

須要痛切懺悔。

只要“深信”!

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

無時不在行者的信念中發生力量。

行者求生願

如來攝受願

願願交融;無業不消

無障不破;娑婆習染

應念全消。

徹悟禪師說:“一句彌陀

我佛心要。

”言十信:“1.生必有死 2.人命無常 3.輪迴路險 4.苦趣時長 5.佛語不虛 6.實有淨土 7.願生即生 8.生即不退  9.一生成佛 10.法本惟心”  因為淨土念佛法門

即是華嚴重玄境界

一攝一切

也就是法華一乘。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只要深信

一切諸法無非佛法

一切眾生皆是佛

我們雖然未能深入佛之知見

只深信佛語

心念佛名

漸入漸深

自有空花影落

陽燄波澄之日。

所以淨土法門

千經共讚

殊途同歸

只是太不可思議

又看來容易

所以格外難信。

佛法本在平實處。

“一念回光

便同本得。

”眼前的一色一香

都是中道第一義諦。

只因我們惑業障蔽

自生煩惱

惟有一念求生淨土

這些障礙

當下冰消瓦解

不仗佛力

實難回復自性;惟有依仗佛力

當下便得受有。

我們要信:生死輪迴實有

因果如影隨形;吾心無大不包

十方世界無窮;實有極樂淨土

依正皆我心具;諸佛並無虛言

彌陀更無虛願;佛號不可思議

持名能消宿業;帶業即可往生

命終定能接引!

那怕是信不真!

信不深!

  願:我們做任何事

一定是願意去做的;倘若不願

就是勉強去做

也絕不會有所成就。

所以行從“願”生。

有了信心之後

應該進而發願

求生西方。

怎樣去發動這個願生呢?我們深信西方淨土實有

就發願往生到阿彌陀佛之國土去。

“願生西方了生死

回入娑婆度有緣。

”我們初信佛、歸依三寶之時

就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也是要我們依願而行。

  “願”為淨土修學的一要義。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四十九年說法

無非為這件事

所以在方等時

興起特別法門

說淨土三經

使上根聞經

頓徹法源

自然發願求生。

下根不了佛智

只要發願求生

也能究竟成佛。

  阿彌陀佛的歷劫行願

在《無量壽經》中有所說明

淨土教義

不離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所發的四十八願

淨土中的依正莊嚴

和往生的行願

一一在這部經中說得很詳細

這部經以“願”為主。

願接受阿彌陀佛之悲願

臨命終時

垂慈接引

得生彼國;願依教修行

離此世界

往生彼國。

阿彌陀佛之大願

眾生發願往生淨土之願

願以念佛之功德

與佛之本願相應

感應道交

帶業往生。

  在《阿彌陀經》中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所以者何?得與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又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

聞是說者

應當發願

生彼國土。

”釋迦牟尼佛在三勸信、勸眾生發願。

因為願切自然行篤

但願切必須深信;如能深信

一心稱名

已能發生切願了。

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

共勸聞者發願往生。

接著說:“若有人已發願

今發願

當發願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接著雙勸信願。

若無信、無願

卻去說行

即使真能行

也是另外一件事

不是淨土法門。

老實!

惟真能老實!

真誠的信

懇切的願

方能信受淨土法門

發清淨信、清淨願!

  行:世出世法都重在實行

單是空說、空想

一定得不到效果;行就是實行

就是真實去做。

  淨土法門

分正、助二行。

以念佛為正行。

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

說:“十方如來

憐念眾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歷生

不相違遠;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發菩提心;與及執持阿彌陀佛名號

一心不亂。

無時不念;早晚定課;朝暮十念;臨終十念。

持名念佛

具攝一切勝行

稱一句佛號

力用無邊

要旨在至誠不二;念念之中

信願具足

方是真能持名

以持名為淨土宗修學的正行。

  說助行處

在《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

”又在《觀無量壽經》中云:“欲生彼國者

常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三者、發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如此三事

名為淨業。

......此三種業

乃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

淨業淨因。

”經中又說:具三種心

必生彼國。

一者

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心。

這和《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直心、深心、大悲心是一樣的。

直心即至誠心;大悲心也即迴向發願心;深心

以行善為樂

積集菩提資糧

經無量劫

不厭不倦

叫做深心;譬喻大海深廣

收納百川眾流

永無滿足之時。

菩薩積功德財

直至成佛

仍無厭足。

所以如來“不捨穿針之福”。

心心在利人上

念念不離眾生

即是深心。

能修淨業三福

發三種心

是往生淨土上品上生的資糧。

迴向心者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一切功德

迴向莊嚴淨土上去。

  所以真能修念佛正行

必能修一切助行;唯能精進修一切助行

念佛正行更易得力

互能增上

正助合修

念佛三昧

不求自得

往生淨土

必定無疑。

修淨土法門

不單只是深信和懇願便可

最要要者的還是實行念佛

萬緣放下

專心繫念

勇猛精進

淨念相繼

毫不間斷。

以致息除妄想

正定現前

成就淨業之目的。

南無阿彌陀佛!

【全文完】澳門佛教 20˙21期

佛教如來宗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583943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az1014044 的頭像
    qaz1014044

    qaz1014044的部落格

    qaz10140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